
成果概况
工科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提升都是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形成,更重要的是工科人才培养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教学投入成本高于其他专业。我校一直以来,坚持“工科”与“商科”并行发展,因此,自创校以来就探索如何建立合理的工科专业办学模式。我校于2015年5月引进长春理工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肇庆大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校区(以下简称大旺校区)内设立肇庆分园,并在政府部门的统一指导下,开展针对智能制造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项目引进,这给我校开展工科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契机。随着学校将大旺校区定位智能制造产业相关专业发展的核心校区,提出学校“一园一链、两业两镇”总体设计,开始探索如何借助大学科技园开展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模式;2016年9月学校机械工程系整体搬迁至大旺校区,依托科技园技术领先优势深度融合建设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为代表的“五朵金花”新工科专业群,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经过6年的实践与探索,从最初的人才培养逐步在社会服务、实验实训建设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形成了相应的建设成果。尤其是如何处理校区大学校园与大学科技园的相互关系,并且形成了资源相互共享和“共生”的专业建设理念。不论是大学校园的专业建设还是科技园的科技孵化,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专业群共生新能源汽车产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群共生珠江西岸先进制造装备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共生工业4.0转型升级需求、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群共生人工智能产业的“四大”共生专业群,真正将校园与科技园建在了技术开发区内,将学科专业建在了产业链上;以“两园协同”理念链接“三课共育”模式,搭建起以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训练的“三课共育”即校园教育“第一课堂”发挥专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作用、大学科技园“第二课堂”发挥依托项目开展“产教融合”创新教育作用、高新技术企业“第三课堂”发挥以“三岗实习”为载体的专业与产业实践能力生成作用,构成了“三课共育”产教融合育人的职业教育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研制了“三堂育人”模式的标准,制定了以学生“三岗实习”的标准,形成了相关标准3份。
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极大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根据“两园协同”、“三课共育”人才培养改革模式,构建了“四大专业群”,探索出了职业教育新工科专业建设的路径和模式,汽车专业群、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群、工业机器人专业群等2018、2019、2020三年毕业的学生就业率达到97%,发挥了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我校也多次被肇庆高新技术开发区政府予以表扬。
大学校园与大学科技园“两园协同”生态已经形成。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专在专业建设、实验实训室共享、师生创新与创业、师生项目孵化等方面形成了工作规范和标准,“两园协同”生态体系形成了10余项管理文件,实现了科技园科技创新与专业建设融合的系统化和专业化,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孵化器和省级大学科技园。打造省级创新平台1个(广东省工业机器人及机械自动化工程技术中心)、市级创新平台2个(肇庆市工业机器人创新平台、肇庆市西江先进装备制造业平台)师生共同形成相关专利10项,实现科技转让和横向到账经费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