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园协同”融合成效

1、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成效

(1)园区企业引进与培育

园区引进企业总计 55 家,全部为科技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 22 家,与学校有实质性关联的企业 22 家。在孵企业从业人员980 人,企业负责人本科以上学历达到 60%以上。企业及机构拥有已授权的知识产权超过 300 件。

(2)园区企业经济逐年增长

园区在孵企业注册资金总计超过 1 亿元,据不完全统计 2017 年在孵企业总产值约 2100 万元,实现利税总额约 150 万元;2018 年在孵企业总产值约 5000 万元,实现利税总额约 350 万元;2019 年在孵企业总产值约 9000 万元,实现利税总额约 600 万元。

(3)公共技术平台科研成效

科技园依托学校的科研优势,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已经与学校共建 1 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 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 个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了园区内企业与学校的实验室、科技成果和技术服务平台的资源共享;

(4)孵化服务成效

①辅导 35 家企业申报知识产权累计授权 321 件;

②培育 34 家企业获得科技部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资质;

③辅导 6 家企业申报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39 件获得认定;

④累计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超过 100 场,约超过 3000 人次参加;

⑤辅导在孵企业肇庆高新区万润智能机械有限公司参加肇庆市“星湖杯”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一等奖”、辅导在孵企业肇庆锐创科技有限公司参加肇庆市“星湖杯”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优胜奖”; 2、培训平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育成效

科技园依托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智能智造研究院、工程训练中心等,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就业实习基地和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基地。一方面,大学科技园与学校合作,共同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和商业技能培训,面向科技园、入园企业和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创新论坛、创业大赛、企业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培养了在校学生和园区内的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

培训平台现有专兼职员工 23 人,其中教授 7 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 6 名、高级技师 5 名、技师 5 名。此外,外聘创业导师 6 人。培训平台累计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超过 100 场,约超过 3000 人次参加受益。

3、众创空间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及成效

以大学科技园的各载体模块为依托,构建了系统的创业就业培训体系,建成众创空间、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面向社会创业者和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和就业实践服务。基地面积为 260 平方米,以“零租金”和完善的服务为持有项目的社会创业者和大学生到科技园创办企业提供场地空间和孵化服务,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科技创业就业实习基地为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业大赛提供辅导,通过该方式提高学生创业积极性和丰富就业知识。同科技园内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到相应的企业就业实习,为学生提供工作实习、实践和科学研究的良好环境。

4、大学生创业课程的开发与就业实践成效

(1)创业能力培养。开设《创业管理》培训课程,培训课程既包括大学生创业知识学习、创业意识和精神培养,又包括创业过程的体验。通过培养创业意识和能力,鼓励大学生把创业和自我雇佣作为职业选择,使其具备创办和经营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就业能力培养。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定期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通过大学生职业能力测评、就业能力实训和就业对接相结合的就业促进模式,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3)提供实践平台。以大学生科技创业就业实习基地为平台, 利用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开展创业实践,为学生提供素质拓展的第二课堂、创业实践场所和就业实习岗位,实现一部分人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

5、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成效

(1)自主创新

科技园依托学校、入园企业和社会资源,集聚了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近几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项目30 余项、市级项目100余项、服务地方(横向)项目100余项;全校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100余项。

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研发人才,科技园和学校现有实验技术人员45 人,其中高级职称7 人、中级职称18人;硕士及以上学历20余人。科技园依托学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拥有大量的实验设施资源, 并产生了一批行业先进技术,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超过两千万元,10 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超过100台。

科技园依托学校,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主动创新意识和合作创新的能动性,并催生了一批师生的创业意识和活动。同时,针对地方发展需要,产生了一批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培育了多家发展前景好的高科技企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2)成果转化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科技园举措有:

①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由专人负责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交易、推广和管理,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②鼓励引导教师创办科技企业。科技园出台了鼓励教师入园创业的相关文件,并积极挖掘教师持有的科技成果和项目,通过前期联系资金、创业辅导和管理咨询,吸引更多的老师投入到科技园中创办科技企业,将理论研究转化为现实成果,实现技术的商品化;

③寻求跨区域合作。根据全国各地区的不同项目需求,积极组织学校教师进行订单式项目开发服务;

④搭建平台加速高校成果与企业对接。建立科技园技术转移服务平台,遴选学校的成熟项目和技术,直接与有需求的企业接轨,促进需求方和供给方的沟通交流,使高校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为成熟技术产品;

随着大学科技园企业的迅速发展,科技园已成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企业与学校的技术合作,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了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园企业先后已与21家在孵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并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共享知识产权、科研成果、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价值和利益。

转化科研成果十余项,其中我校智能制造学院与在孵企业肇庆高新区万润智能机械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手工地毯机器人”项目,就是我校的技术专家全程参与技术研发与产品设计,并提供技术指导作为支撑,在2019年6月份该项目终于样机试验并获得成功,这也是我校的技术专家的科研成果有效地嫁接到在孵企业的科研发展中的典型案例之一,真正实现了该项目的成果转化,并助力企业全面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该的产学研过程中,科技园为其提供的服务和技术指导完全免费;在2017年我校的科研团队以光机电公共技术平台为依托,研制出“医用三维内窥镜”,并与广州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州锋尚电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产学研项目的成果转化,并投资200多万在科技园的孵化器内装修1000多平方米的无尘洁净车间,打造该项目的产学研和成果转化基地;2020年初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华夏大地,科技园积极引进防护用品研发与生产的项目,市工信局推荐的广东金贝利防护用品有限公司的口罩与防护服研发与生产项目快速地进驻我园区的无车车间,企业刚进驻时期其设备因多种原因在调试、运行、操作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技术问题,科技园得知此情况立科与学校组织智能制造学院的技术专家深入企业协助解决技术难题,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该机器的主要控制零部件重新研究和调整,最终达到设备正常运转的效果,这个案例也有力的证明了科技园为平台的技术专家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经验实现成果转化,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科技园及学校的服务和协助等工作全部免费。

6、开放与协同科成效

学校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对科技园开放使用;学校的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优先向科技园转让;学校的图书、资料和网络信息资源对科技园开放;利用学校的信誉和无形资产为科技园的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学校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培训,并为科技园区输送优秀人才;学校定期组织科研、管理、法律和金融等领域的专家,对科技园的发展规划进行咨询服务;学校对科技园的重点在孵企业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科技园的软硬件水平显著提高。科技园为企业搭建的创新平台,企业可共享创新资源,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术支持。主要有以下:

(1)实施“开放式实验室工程”,学校所有不涉密的科研实验室面向科技园企业开放,支持企业与学校共建开放式实验室,帮助园区企业解决研发和技术难题,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整合学校科研资源,与科技园企业共建、共享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3)面向企业开放教学资源,为企业提供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工程实践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训,提高企业整体专业技术水平。

科技园依托学校科研特色及优势,包括光机电实验平台、物联网模拟实验室、机器人教学工厂、3D打印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实验室等以及一批教学科研实验室,面向科技园、在孵企业、创新团队,以及产学研合作单位等创新与创业群体开放。真正做到大学、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群体多方的开放协同发展的良性相互支撑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