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需要建构新认知

  • 2021.04.28
  • 校园动态

方泽强   黎旋

产教融合是近30年我国职业教育重要的研究话题。该概念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产教结合”,之后过渡为“产教深度合作”,最终发展成为“产教融合”(方绪军,201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尤其是国家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7年)、《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2019年)和《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9年)后,学术界掀起新一轮研究热潮,实践一线也在加快深化产教融合。在新阶段,产教融合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推进?笔者认为,要从新的视角——即从教育理论、经济理论和社会理论层面来认识产教融合,这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先导,也是关键。

产教融合是教育理论。首先,产教融合能有效指导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产教融合是指职业教育与产业界为了推动技能养成与发展而进行的资源优势互补的合作活动及合作关系(张健,2020),目标在于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健全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显然,产教融合的定位是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或主要问题。就此而言,产教融合是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理论。其次,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基础教育是普通文化教育,培养公民,需要产教融合。其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高等教育培养专门人才,也需要产教融合。其着力点在于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融会贯通。至少对研究型大学来说就是如此;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依靠、也只有依靠产教融合,才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就此来说,产教融合并非是给职业教育增光添彩的外部辅助要素,而是融入职业教育骨子里的内部核心要素。

产教融合是经济理论。一是产教融合能够推动城市发展。谈及大学对城市的作用,美国波士顿“128公路”和旧金山硅谷的成功经常被作为经典例证。前者的成功依托麻省理工学院,后者则仰仗斯坦福大学。与其说波士顿“128公路”和旧金山硅谷的成功有赖于大学,毋宁说它们有赖于大学和企业的联姻,而这恰恰是产教融合的典型代表。此无疑是“产教融合是推动城市发展的经济理论”的脚注。二是产教融合能够让产业界受益。通过产教融合,产业界一方面能从大学获取知识、技术和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能与大学协同生产新知识,研发新技术,促进技术革新和产业发展。三是产教融合能让企业获取资源。企业一方面能从教育系统获取人才资源,推进自身发展。这一点是存在的事实,有目共睹。另一方面,企业能获取市场资源。通过产教融合,企业能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还能将学生发展成为企业潜在客户,等等。

产教融合是社会理论。第一,产教融合对促进人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直接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低更多的反映为人的现代化水平,体现为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实践中,产教融合已被证明能够有效解决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促进职业教育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关系方面,产教融合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关系,帮助学生熟悉企业的内部管理关系,对企业和经济发展明显有益。第二,产教融合通过促进知识革新间接推动社会发展。英国学者迈克尔•吉本斯提出了知识生产的“模式1”和“模式2”(迈克尔•吉本斯,2011):前者主要依靠大学专业学者生产知识,后者是指由来自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人员组成科研团队联合生产知识。产教融合无疑是符合“模式2”特征的知识生产模式。在现代社会,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此来说,产教融合无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产教融合的认识窄化为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学生实习、毕业实践或者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仅仅涉及人才培养的末端或某些环节,却忽视了它应涉及教育全过程——包括专业开设、课程开发、教学组织、教育评价、毕业实践、就业创业等。换言之,它们并没有将产教融合提高到教育理论的层面来认识,充其量只是把产教融合当作一项工作或至多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来对待,更没有将其视为经济理论和社会理论来认识,并以之影响企业和其他组织,从而深化产教融合。这显然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毫无疑问,职业本科高校的办学要取得成功,需转变观念,对产教融合形成新认识,并着手实践。这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